合宜的睡眠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睡早起身體好」、「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是成功人士最喜歡勉勵年輕人的話。但是最新研究卻發現,夜貓族不但身體健康、頭腦好,而且還是口袋麥克麥克的大闊佬呢。

「英國醫學會期刊」研究報告指出,為了解睡覺時間和死亡率的影響,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研究人員特別針對1229位65歲以上人士進行調查,其資料來自1973-1974年間的英國衛生部國民健康普查研究,並進行20年的前後對照研究。

研究數據顯示,就生理狀況和智力反應而言,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的人並沒有太大區別。也就是說,11點以前就寢、 8點前起床的人,和11點以後就寢、 8點後起床的人都是一樣的健康聰明。但是就收入而言,夜貓族可就荷包滿滿,賺得比早起鳥兒還多呢。

更重要的是,睡得太多反而有害身體健康。對老人家來說,睡覺少於八小時的死亡機率最低;睡覺時間超過12小時(包括午睡和打盹)後,死亡機率是睡覺時間少於九小時之人的近兩倍之多。

研究人員指出,睡得好比睡得多更重要。因此疲倦就該上床睡覺、活力充沛就該起床活動。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注重睡眠品質,身體才能健康,事業成功才有本錢。

午睡

清晨起床,自己覺得非常有精神,當閉上眼睛,大腦皮質顯示出規律性高振幅的阿爾伐腦波。此時正處於心智警覺的高峰期,心智功能效率處於最佳狀態。在此之後,由於睡眠生理時鐘周期運作的影響,心智功能效率不斷地降低。大多數人的睡眠生理時鐘周期,至午後瞌睡蟲緊跟著來,即所謂的午後瞌睡期,千萬別選這個時刻開車去衝鋒陷陣,以免出了事故,後悔莫及。

國際睡眠醫學將睡眠階段分為五期: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此五期為一週期,時間約90~120分鐘。筆者為受試者做白天多功能睡眠生理檢查時,在中午至下午四時之間,讓受試者睡覺20分鐘,發現高達90%以上受試者5分鐘內能進入入睡期,有的進入淺睡期,稍稍輕聲叫喚即清醒;有的甚至進入熟睡期及深睡期,體內正在進行修補工作,大聲叫喊才能加以叫醒。這些狀況顯示出午後昏沈帶以及心智功能效率處於不佳狀態。

在美國,從來不睡午覺的人佔20%,每週午睡超過4次以上者有30%。對美國大學生調查顯示,午後昏昏欲睡者佔83%,每週午睡至少1次者有81%。目前台灣的中小學生,每日去補習或上才藝班,回家又有功課要忙到深夜才上床睡覺,是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尤其高中生、大學生、有網路癮者、及政治人物更是睡眠不足最嚴重的族群,最近研究顯示青少年的睡眠時間平均一天需要9小時至10小時,所以應更加重視睡眠。

如果整晚睡眠需求無法一次完成,大部份的睡眠專業醫師贊成午睡片刻,可以幫助維持白天的清醒程度。其實,人類天生傾向於兩段式睡眠,一次在晚上,清醒程度與中心體溫同時降低;另一次在午後發生,型態與前者類似,只是程度上較輕微,睡午覺不是習慣造成的,猶如電池充電整晚後若不能夠達到飽滿點,到次日午後再充電一會兒,以補不足。

有些人中午一到,瞌睡蟲跟隨來,即所謂午後打盹期。最理想的午睡時數,原則上15分鐘至30分鐘左右最好,中老年人不宜超過60分鐘,學生、年輕人30分鐘左右,主要原因在於年輕人午睡時能很快進入不容易喚醒的熟睡期以及深睡期,此兩種睡眠期能睡出活力,增進身體免疫力及恢復疲勞、促進生長、幫助學習、減輕壓力、保持記憶力,科學上已證實為維護健康的最佳利器,所以老奶奶常說:「睡覺贏過吃補」,所說確實有理。其實午時到四點之間,全世界有半數的人口會小睡一下。

在學生時期最好能午睡,也能增加體能。至於中老年人,由於生理緩慢老化,導致整晚的睡眠效率無法達到滿足點(充電不夠),到了午後更需要午睡,大部份中老年人較不易進入熟睡期及深睡期,常常覺得睡不飽,但如果因覺得睡不飽,就一直睡到飽,造成睡眠生物時鐘週期紊亂影響到整晚的睡眠品質,所以中老年人午睡時間最好在30分鐘置60分鐘後,中止睡眠,起來活動或到戶外走動,心臟病的發生率會大大的降低;在樹蔭下,和煦的日照下,遠眺景物,可促進褪黑色素分泌,提昇晚上睡眠品質。

午睡有益健康。有些機構中午時間是自由時間,多數主管不過問。古今中外愛睡午覺的名人有法國拿破崙、大發明家愛迪生、科學家愛因斯坦、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甘迺迪、雷根、柯林頓。當睡眠不足,身心俱疲時,利用午間小睡片刻補補眠,再繼續努力工作吧。午睡能迅速恢復腦力、工作效率能再度發揮、減輕壓力、減少錯誤與意外發生率、提升績效、再創佳績。

整體來說,午睡絕對不能影響晚上的睡眠生理時鐘,養成適度的午睡習慣,不論是對你的心理上或是生理上,絕對有好處的。